小程序:高校师资网
扫描二维码,开启小程序
来高校师资网,高薪工作任你选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
换 一 个
长按图片保存
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和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46年,作为深圳市最大、实力最强、覆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为一体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医院。开放床位3200张,有医疗和科研设备价值17.5亿元。2017年首批入选广东省登峰计划9家重点建设医院之一,也是是深圳市唯一进入全国百强医院。
作为深圳市医疗机构的龙头单位,临床医学ESI排名进入全球1%,其中十个学科进入2019年中国学科科技量值百强,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医院建有
一、招聘条件:
1、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身体健康,年龄在35岁以下(有海外经历的年龄可以放宽);
2、国内外大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学、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详见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研发能力;
3、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1篇(影响因子5分或者更高)以上;
4、外籍人员需在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获得博士学位(不含境内,排名以当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为准);
5、具有敬业精神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责任心强,有良好的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聘期待遇(除政府18万补贴外,医院起薪24.6万,最高37.6万):
1、博士后薪酬施行绩效工资分级制度,分A、B、C三个层次(叁年),C级21万元/年,B级24万元/年,A级34万元/年(税前);住房补助0.3万/月(税前),另外深圳市人社局给予博士后生活补贴每年18万(共两次申请);
2.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本单位同类在职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险、公积金等“四险一金”福利待遇;
3、在完成博士后相关级别基本工作量后,可享受医院科研成果奖励;
4、博士后人员进站可选择落户深圳,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
5、优秀的出站博士后,可优先入职我医院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或临床工作;
6、博士后出站留深工作享受深圳市政府30万科研补贴,符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可申请人才补贴(具体情况见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官网相关政策文件)。
三、招收方向
学科 |
主要研究方向 |
拟招聘人数 |
呼吸病学 |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 慢阻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2名 |
神经病学 |
神经病学基础与应用研究 |
1名 |
医学影像学 |
医学影像和分子影像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
1名 |
消化病学 |
消化道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
2名 |
麻醉学 |
麻醉学基础与药理学研究 |
1名 |
风湿免疫学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名 |
传染病学 |
病毒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名 |
心血管疾病 |
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名 |
肾脏病学 |
肾脏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2名 |
血液病学 |
白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名 |
普通外科学 |
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结直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乳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3名 |
骨科学 |
骨质疏松病理机制及修复研究; 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生物材料的研究; 手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 |
3名 |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 |
干细胞分化与直接重编程; 干细胞临床前研究; |
2名 |
肿瘤学 |
肿瘤微环境与免疫逃逸; 抗肿瘤治疗新靶向药物及机制; CTC与肿瘤耐药; 肺癌临床与基础研究;肺小结节的发生及进化机制; 肿瘤的靶向诊断与治疗;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5名 |
肿瘤放疗学 |
恶性肿瘤放化疗疗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1名 |
产科学 |
生殖免疫学; 干细胞再生医学和转化医学; |
1名 |
核医学 |
1.肿瘤微环境及分子成像及转移癌核素靶向治疗;2.PET、SPECT显像剂及治疗放射性药物的研究; |
1名 |
神经外科学 |
神经肿瘤和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
2名 |
内分泌学 |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名 |
重症医学 |
1.感染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 2.高脂血症基础与临床研究; |
2名 |
皮肤科学 |
1.皮肤肿瘤及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材料、人工智能在皮肤科的应用等医工交叉研究 |
2名 |
生物医学工程 |
1.生物材料及其产品; 2.组织和干细胞工程; 3.药物控缓释系统; 4.生物信息和药物筛选 |
2名 |
药物学 |
1.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系统发现药物作用靶点; 2.细胞内稳态的调节与衰老和疾病的关系调节机制; 3.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与相应干预药物的研发; 4.肿瘤信号通路调控机制以及抗肿瘤药物研发 |
2名 |
老年医学 |
衰老及抗衰老机制、衰老相关疾病及并发症、抗衰老新技术新方法 |
2名 |
眼科学 |
炎症相关性眼病的机制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及抗炎治疗; 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数据的致盲性眼病预测模型和防控平台建设 |
1名 |
新生儿学 |
1.新生儿相关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材料、人工智能在新生儿科的应用等医工交叉研究 |
2名 |
检验医学 |
慢性炎症微环境下纤维化、肿瘤发生发展新型生物标记物筛选及相关机制研究; 2.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
2名 |
健康医学 |
健康医学与自主医学 |
1名 |
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学 |
1.重症烧伤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 2.医工交叉研发促进创面愈合的新型材料。 |
1名 |
四、应聘程序及联系方式:
1、将个人简历发送至邮箱2215177278@qq.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博士后+姓名+高校师资网”。
2、博士后工作站将进行简历的筛选,通过后将符合要求的博士后简历推送至相应合作导师,合作导师与应聘博士进行初步沟通。
3、博士后工作站将组织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博士后面试。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电话:0755-22942450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1017号深圳市人民医院博士后工作站,邮编:518020
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梁真 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目前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30部;获国家级成果1项。发明专利1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引进人才,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新星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在研经费600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30余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20余人。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1.恶性黑素瘤、鳞状细胞癌、疤痕疙瘩等皮肤良恶性肿瘤的基础/临床/转化研究;2.皮肤科疾病的材料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医工交叉领域跨学科研究。联系电话:13873143466;email:leozjl@vip.163.com
罗晓光 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后出站。在帕金森临床诊治、DBS手术、神经免疫基础研究等领域深耕多年。深圳市实用型医学人才(I类)。省登峰计划2019年引进深圳市人民医院。之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现《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IF8.0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2017)。在研深圳科创委可持续发展课题一项。email:grace_shenyang@163.com
吴超然 教授日本新泻大学医学院麻醉学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麻醉学博士后。先后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日本九州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教授。现任麻醉科第一副主任。基础研究领域为术后疼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在Stroke、Pain、Anesthesiology等神经科学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7篇。email:chaoranwu@126.com
孙雨龙 教授博士,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A类人才。曾任Mayo Clinic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附属的深圳市骨科研究所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肌腱韧带生物力学、力学生物学、修复、重建、愈合和软组织粘连防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发表80余篇科研论文,其中SCI论文近70篇。是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常务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骨科基础研究学组委员、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杂志的编委会成员。email:Yu-Long@outlook.com
李广恒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骨关节外科主任。国际华裔骨研学会(ICMRS)终身会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创新与转化基础学组委员、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国际会员、美国骨科研究协会(ORS)会员。通过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USMLE),获得ECFMG美国行医资格认证证书。留学归国专家、深圳市高层次人才B类、深圳市菁英人才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匹兹堡大学骨科与俄立冈健康&科技大学骨科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干细胞和基因及新型生物材料治疗骨、关节软骨缺损和骨性关节炎,团队于2021年获评深圳市骨软组织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专职科研人员5人,email:liguangheng@hotmail.com.
余章斌 教授医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检验科主任、主任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炎症微环境下纤维化、肿瘤发生发展新型生物标记物筛选及相关机制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email:yuanxp2001@126.com
李永奇 教授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主任,烧伤与创面修复研究所所长。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从事烧伤、创面修复,整形临床工作二十余年。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重症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临床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学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省级以上课题5项。擅长:1、特重烧伤患者的救治;2、各种急性、慢性创面的皮瓣修复。研究方向:1.重症烧伤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2.医工交叉研发促进创面愈合的新型材料。email:drxiongbing@126.com
刘雪燕 教授重症医学主任医师,科主任,韩国及德国、美国哈佛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深圳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在感染及耐药、高脂血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建立了深圳市唯一的重症生物信息学团队,先后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共15项,发表SCI论文24篇。重症医学科建是本市最早组建的重症医学科。在全市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SARS、禽流感、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科带头人刘雪燕主任牵头成立三家市级临床协会和重症转化联盟,与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重症医学科建立“三名工程”合作。2020年获批深圳市“重点学科”,2021年获批深圳市“重症感染防治重点实验室”。2019年是深圳唯一科技量值进入百强的重症医学科(全国第71名),2020年进一步上升到全国第52名,蝉联本市重症医学科技影响力最前列。email:1736574753@qq.com
王光锁 教授医学博士、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南方科技大学临床教授、临床检验诊断学主任技师,兼任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广东省科技厅科技咨询专家,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材料、肿瘤诊断、医学免疫、临床化学以及相关检测诊断新技术研究,主持/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深圳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参与发明专利多项,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研究经验和扎实的工作基础。email:chenyue_dr@163.com
王凌伟 <span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mso-bidi-font-weight:bold"="" style="box-sizing: inherit; font-family: 微软雅黑;">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深圳市重点学科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深圳市医防融合呼吸项目组组长、深圳市呼吸系统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执行PI、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主任。深圳市首个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深圳市首位入选国家出国人员后备资源库的临床医生。主要研究方向:1、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与免疫研究;2、慢性气道疾病精准治疗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研究计划、深圳市可持续发展重大专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金、深圳市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基金等10余项。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华医学杂志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著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email:limey@sina.com
刘莹莹 副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科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超声与分子影像,负责深圳市超声医学工程中心实验平台建设工作,曾赴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进行访问学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其中JCR1区2篇/Nanophotonics,Biomaterials Science等),参编著作2部。担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超声影像科医师分会理事,深圳市医师协会超声影像科医师分会青委会副会长等。email:yingyingliu@ext.jnu.edu.cn
姚君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联合博士后导师。2018年获得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2019年获得深圳市三八红旗手。2010年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省市级基金5项,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共发表SCI收录29篇(第一或通讯作者),总影响因子106.8分,被著名期刊Gastroenterology(IF20.77)2篇、GIE(IF7.2)1篇、Endoscopy(IF6.108)1篇和MolPharm(IF5.408)1篇。撰写的《携带h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治疗小鼠溃疡性肠炎的研究》被评为2012年度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研究方向:肠道微生态与免疫治疗。emial:yao.jun@szhospital.com
邹畅 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杰青培育团队带头人,团队现有博士17人、在站博士后8人、硕士科研助理9人、在读研究生12人。团队主要聚焦于肿瘤个性化用药与精准医学研究:1)RNA修饰与肿瘤早期发生及耐药机制;2)肿瘤微环境的单细胞与空间转录组学解析,3)液体活检技术的临床转化与应用,4)中药单体的抗肿瘤机理。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级重点课题1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10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ancer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共32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共8篇。申请发明专利22项,其中已授权13项。email:zou.chang@szhospital.com
彭松林 香港大学博士,主任医师,获得“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称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留学2年,长期从事老年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防治和转化医学研究。近5年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发表IF>10分一篇,通讯作者发表IF>10分1篇,IF>8分2篇,参与发表IF>10分2篇。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基金1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瑞士国家基金1项),广东省科研基金3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基金共9项,目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基础学组委员,SCIOT中国区会员,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会员、美国骨矿盐学会(ASBMR)会员,国际骨科研究学会(ORS)会员。email:3182985353@qq.com
戴中亮 麻醉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担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全国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深圳市麻醉医师协会理事、深圳市精准医学分会常委。有丰富的麻醉临床和科研经历。承担国家自然基金4项,广东省自然基金、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广东省教育厅课题、深圳市临床科研3030项目等国家和省市级课题,发表过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本团队现在主要研究方向是麻醉药对阿尔兹海默症影响,能量代谢与围手术期脏器保护。email:daizhongliang@jnu.edu.cn
任莉莉 肿瘤免疫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靶向肿瘤新抗原/相关抗原的肿瘤免疫治疗综合技术平台的构建及临床研究、肿瘤微环境浸润T淋巴细胞的激活及衰竭机制研究、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等。生物治疗室先后获批广东省干细胞与细胞治疗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干细胞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免疫细胞治疗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储备有肿瘤新抗原负载DC疫苗治疗技术、针对实体瘤新抗原的TCR-T细胞治疗技术、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s)过继治疗技术等世界先进技术。主要开展①TCR-T细胞治疗实体瘤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②肿瘤DC疫苗临床研究;③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前及临床研究;④高压氧治疗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email:renlili05@126.com
黄维 医学博士,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院内感染流行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院内感染爆发分析(传染源追踪、传播路径鉴定)、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致病机制以及新型抗生素及抗生素增效剂的研发。欧洲临床微生物与传染病学会会员,先后在结核病(Tuberculosis)、美国呼吸与危重症(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主持多项深圳市科创委及横向合作项目。同时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及西班牙萨拉格萨大学展开多项国际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深圳市科创委项目5项,横向合作项目1项。email:whuang_sz@163.com
周凯 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暨南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微生物感染与耐药防治课题组PI,细菌耐药监测与质控中心负责人。担任Frontiers in Medicine和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等SCI期刊创刊副主编,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联盟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副主委,深圳市碳青霉烯耐药监测网创建人,深圳市医学会委员,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委员。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包括Lancet Infect Dis, FEMS Microbiol Rev, Clin Infect Dis等领域内主流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子任务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email:kai_zhou@zju.edu.cn
王晓 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临床药学重点学科助理学科带头人。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省市级基金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已授权6项。获得“深圳市后备级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称号,担任深圳市药学会循证药学与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团队主要聚焦于肿瘤药理学及个体化用药研究,包括:(1)抗肿瘤药物药理研究;(2)个性化的精准时序治疗;(3)临床大数据挖掘及新型癌症标志物发现。email:wangxiao0719@163.com
杨明明 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学博士,眼科副主任,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岭南名医,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特等资助、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10项课题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论文15篇,担任《眼科学》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委。主要研究方向:①炎症相关性眼病的机制研究;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及抗炎治疗;③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数据的致盲性眼病预测模型和防控平台建设。email:ming4622@163.com
何奕涛 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暨南大学副教授,暨南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亚专科组长,神经重症监护室负责人,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卒中学会缺血性神经介入分会常委,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兼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深圳市、院级项目共10项,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共40余篇。主要科研方向:1、脑血流动力学研究,尤其是头颈部血管超声医学影像的应用基础研究;2、脑静脉系统相关疾病机制研究;3、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研究;4、重症脑卒中的多模态脑功能评价及脑网络研究。email:heyitaovv@126.com
更多招聘单位详情!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师资网官方微信